日本战国时代军农制度的变迁_日本战国网

日本战国历史网-专注日本战国时代历史趣闻移动版

主页 > 日本战国历史 >

日本战国时代军农制度的变迁

  农业对于封建时代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日本战国时代,太阁检地后,不万全是用石来体现财力。对于日本战国的战乱时期来说,农业的产量无疑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加上日本本土适合耕作的土地偏少,产能一直不高,即便当时各大名主要的养兵方针类似于兵农合一制,也不可能供养大量的战斗人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日本战国的终结。

  兵农合一制度在很长时间为东方各国推崇,一则是减少国家层面的不必要军农开支,二来也可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的产能增加国家财力。

  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是受农业季节性影响比较大,毕竟相对于战争而言,农忙的时间更长,而这些一心两用的士兵难免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农业劳动,在农忙季节几乎不具备战斗力。二则战斗力相对于职业军人较弱,这个也是兵农合一最大的缺陷,毕竟作为一种军事制度,战斗力的强弱才是衡量这一制度是否恰当的标准。

日本战国时代

  这也就不难理解日本战国前期打打杀杀持续了那么长时间却没有多大的效果并且人口也没有显著降低,毕竟大家都忙着种田,只有闲暇时间才能转换为士兵身份,因此其出征的次数是有限的,为了避免过多的消耗甚至兵力都是有限的,更不用说战斗的程度也是有限制的。从源氏镰仓幕府开始日本一直是由武家力量来支配的国家,而这军农制度居然一直在沿袭兵农合一,由此可见农业对于日本进程的影响之大。

  但这一切随着兵农分离制度的兴起悄然发生着变化。职业军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日本战国的形态,自此脱离土地束缚,强调职责和武士精神的军队成为战国前进和毁灭的强大助推器。随着兵农分离,阶级分化,农民只需要专注于农业生产,而士兵更多的精力就放在了军事上,这就相当于劳动的分工,虽然不一定是所有人分工合理,但在很大程度上专业化对于提高农业产能和军事战斗力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一制度本身也有缺陷的,毕竟阶级分化后,限于身份的制约,像秀吉这样实现屌丝逆袭的情况几乎不可能了。再者也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性,比如农民需要的是从事农业生产,那如果风调雨顺还能勉强糊口,可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者土地兼并甚至是其它来自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失去土地的农民还能干什么呢?当兵成为武士阶层的专属,因此其对于大名的依赖性也得以强化, 可一旦所属大名失势或者失去大名的信任,这些没有家的武士又能做什么呢?

  不是所有的大名都愿意并有能力实施兵农分离,毕竟相较兵农合一,兵源相对不足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日本战国时代

  在兵农合一下,放下锄头的农民就可以走上战场,即时装备即刻战斗。兵农分离后农民基本是要与土地进行捆绑,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劳动力的多少与产能又有着很大关系。对于各大名而言,想要致富除了提高税负比例那也就剩下提供更多的劳动力,那么在人口相对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可供驱使的兵源受限。

  再者因为当兵成了某些人群的特权,因此在一定时期比如需要上洛这种备受各大名推崇的军事行动下,无可避免的是需要强大的兵力做支撑,而且免不了需要经过多次厮杀,当然也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人员伤亡,因为兵力来源的限制,也就意味着同一个家族不可能有充足人力来及时补充兵力的空缺。

  所以在日本战国时期,多数大名采取的也只是部分范围的兵农分离与大范围兵农合一相结合的军农制度。比如像铁炮这类的军种因为操作的复杂性,基本是需要固定军力也就是配合兵农分离,而像足轻和弓箭则更多的会配合兵农合一。

  不管是兵农分离还是合一,主要是平衡军事和农业的需求,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战国时代能够生存下去的绝对支撑,而充足的农业产能则直接决定了大名的实力。虽然这个时代还是有着那么多的商业,诸如界港也在与世界交流中得到充足的发展,可它终究无法代替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一旦实施战争封锁,再繁荣的商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责任编辑:小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