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三大以少胜多战役_日本战国网

日本战国历史网-专注日本战国时代历史趣闻移动版

主页 > 日本战国著名战役 >

日本战国三大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古代历史非战国时代莫属,在那个局势混乱,猛将谋臣辈出的年代,自然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如果是大鱼吃小鱼就没什么说的,但在日本战国时期也发生过三次重大的以少胜多战役,这些战斗改变了日本战国历史的走向,比起三国的“三大战役”也不遑多让,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河越城之战

  河越城之战(日语:河越城の戦い)是发生在日本战国时代关东地方,以控制位在武藏国(约当今东京都及埼玉县)中部的河越城(位于今埼玉县川越市,又作“川越城”)为目标,在后北条氏与扇谷、山内两上杉家间爆发的一连串争夺战;其中以1545年10月(日本天文14年9月)到翌年(1546年)5月(天文15年4月)的最后一场战役规模最大,也最具决定性。

  该战役以室町幕府关东管领上杉宪政为首的关东反北条势力联军,凭优势兵力围攻由后北条氏武将北条纲成驻守的河越城,却在后北条氏当主氏康率领援军,与该城守军发动夜袭内外夹击下,遭北条军击溃;后北条氏从此长期控制该城,直到1590年遭丰臣秀吉的小田原征伐军灭亡为止。尽管双方交战时间超过六个月,由于北条军关键的奇袭是在阳历5月19日(和历4月20日)的夜间发动,这场战役常被称为“河越夜战”。 背景及前四次战役   河越城原为1457年扇谷上杉家重臣太田道真、道灌父子所筑的一座平山城,与同时期亦为太田氏所筑的江户城成为扇谷上杉家巩固武藏国地盘的重要据点。

  15世纪中叶,世袭关东管领一职的上杉氏因继嗣问题而分裂为山内(宗家)、扇谷两支,并于1487到1505年间,在关东地方引发了一连串的武力斗争(史称“长享之乱”);然后1512到1515年间,由山内上杉家内部纷争引起的又一连串斗争(与同时期发生在东日本的其他战乱合称为“永正之乱”),更进一步削弱了关东管领家的实力。前述动乱造成了骏河(今静冈县中部)今川氏客将伊势盛时(法号“早云庵宗瑞”)占据伊豆(今静冈县东部的半岛部分)、相模(今神奈川县)两国大半领地,成为一大新兴势力的结果。

  早云庵宗瑞死后,其继承人氏纲改氏北条(史称“后北条氏”),以位在相模国西部的小田原城为基地,继续往武藏、甲斐(今山梨县)等邻国扩张势力。1524到1544年年间,后北条氏在氏纲及其继承人氏康的领导下,接连发起四次战役,终于夺取河越城,由氏纲的女婿北条纲成率军驻守。 第五次河越城之战   伊豆、相模两国的守护职名义,原归山内上杉家所有;长享之乱终结后,山内上杉家对由夺取该两国而崛起,且不停扩张势力的后北条氏深感威胁;而江戸、河越两城接连遭后北条氏夺取,且在对抗北条军的过程中丧失当主朝兴的扇谷上杉家,更是面临存亡的关头。山内上杉家当主宪政与继承扇谷上杉家的朝定乃于1545年联手,并促使原与后北条氏亲善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一同出兵,同时号召关东各地大小势力组成总兵力空前庞大的反北条联军,欲利用北条氏康与强邻今川义元为骏河国东部领地归属问题而兵戎相见(史称“河东之乱”)的机会,夺回河越城,甚至一举消灭后北条氏。

  1545年10月31日(天文14年9月26日),联军约八万向河越城合拢;而北条纲成麾下的河越城守军兵力只有三千。北条氏康为全力应付武藏方面的战局,通过今川义元盟友甲斐守护武田晴信的斡旋,以放弃骏河川东领地为条件,与今川义元达成停战协议。西线骏河方面停战后,氏康即亲率援军八千往援河越城,在附近的砂久保布阵;此后,双方即在被包围的河越城周边交战,战况胶着数月。

  战况胶着期间,北条军定出了内外夹击的奇袭之策。翌年(1545年)5月,纲成之弟纲房潜入被包围的河越城,传达了发动奇袭的战略;同时,氏康分别遣使向上杉宪政、上杉朝定、足利晴氏这三名敌方大将传达投降的条件,以使其低估北条方的战意。联军方面虽拒绝接受北条方开出的投降条件,但已放松戒心;由于长期围城不下、士气低落,为提振士气,便召妓女、商人等到阵中宴乐,导致军心涣散,终给北条军以可乘之机。

  和历4月20日晚子时(夜晚11时),北条氏康将所率援军分为四股,其中一股由多目元忠统率做为预备队,自率其余三队,向河越城外的上杉军阵营发动突袭;为求奇袭奏效,氏康特命将士脱卸铠甲,并禁止割敌首级请赏。上杉军在北条军安静迅速的突袭下陷入混乱,全体溃散,上杉朝定在乱军中战死,上杉宪政也告失踪;同时,城中守军突围,向足利军阵营冲杀,也获大胜。由于北条军以寡击众、大获全胜。 历史影响

  上杉宪政在此役中一度失踪,后来被迫放弃位于上野国(今群马县)南部的居城平井城,流亡常陆(今茨城县大部)、越后(今新潟县)等国寻求奥援,其嫡男“龙若丸”遭部将绑送北条氏康,遭到杀害;而上杉朝定战死时无后,扇谷上杉家从此绝嗣。后北条氏则声势大振,一度攻占下总国古河城(位于今茨城县古河市),俘虏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迫其隐居,并绕过其嫡男藤氏,由与后北条氏有血缘关系的另一子义氏继任古河公方,借此取得统摄关东地方的名义。

  山内、扇谷两上杉家的败亡,在上野、武藏、总州(下总国和上总国的合称)等地造成权力真空,在往后的二十年间逐渐形成后北条氏联合甲斐武田氏,对抗来自越后、继承了关东管领名义的上杉谦信的局面;关东地方各大小势力,有的逐渐为后北条氏吸收,如武藏的太田氏、上总的千叶氏等,有的则与上杉谦信遥相呼应,继续对抗后北条氏,例如西上野的长野氏、房总半岛的里见氏等。后北条氏虽于此役声势大振,并从此掌握河越城及周边领地长达44年,但在前述反北条势力的抗衡下,始终未能征服关东全域。

 

 

  严岛之战

  严岛之战(日语:厳島の戦い)是位于日本中地方安艺国严岛的一场战争,爆发时间是天文24年农历十月初一日(1555年10月16日)。对战双方是的将领毛利元就及陶晴贤。最后毛利军取得胜利。

  战役背景  1551年,大内氏大内义隆遭到陶隆房(后来改名为晴贤)推翻,并推举大内义长为大内氏当主,虽然最初陶晴贤仍表示与毛利家友好,但毛利氏决定不理会,更解除了与大内氏的联盟关系。后来陶晴贤开始与毛利军交战,毛利军占了上风,毛利军在折敷畑之战大败陶军,使大内氏失去了安艺国的控制权。

  一方面,本属大内家的津和野城主吉见正赖,因陶晴贤反逆弑君一事深感不满,于是在居城举兵声讨陶晴贤。两方持续对峙,战况陷入胶着。

  毛利元就则于此时与吉见正赖结为同盟,互相呼应之外,更两方施展反间计,先是引发新宫党事件,使尼子国久与其子尼子诚久等遭到主公尼子晴久的肃清,此举无疑重伤了尼子家的军力,使元就解除了一个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借陶晴贤之手,除掉了自身颇为忌惮的大内家名将江良房荣,至此元就开始逐步策划打败陶晴贤的战略。

  1555年初,毛利氏在严岛筑起宫尾城,目的是引诱陶晴贤前来进攻。为了吸引陶晴贤前往严岛,毛利元就想了多个对策,他安排陶晴贤叛将己斐直之和新里宫内少辅驻守。也假装感叹宫尾城是个失误,故意漏出风声如果晴贤前来进攻的话,必定会被攻下。加上安排家臣桂元澄假装向陶晴贤串通,合作攻击宫尾城。此时毛利元就更盘算陶晴贤一定会前来攻打攻打宫尾城。

  此外,元就更派遣使者向驻守于能岛的伊予水军头领村上武吉、来岛通康请求援军,元就提出“只借兵一天”的条件,顺利地说服了村上武吉参战。目的是封锁濑户内海,阻止陶晴贤逃离严岛。 战役过程

  陶晴贤在战前的军议主张海战,而家臣弘中隆兼提议由陆路进攻,三浦房清则提议海路。最后决定接纳海路的提议。9月21日(10月6日),陶晴贤在严岛上岸,兵力约2、3万左右,并包围宫尾城,大本营在塔冈,毛利元就则在附近草津城集结,兵力约四五千多左右。为了打败陶晴贤,毛利元就想到了迂回作战的方法,在伊予及来岛水军协助下,派遣一队船队冒着暴风雨之下在夜晚上岸,除了毛利元就乘座的船只外,其他船只不燃点任何灯火,最终成功抵达严岛,而小早川隆景队则假装成宗像及秋月的援军,在岛的北部严岛神社附近上岸。

  10月1日凌晨,当毛利元就估计陶晴贤在那天发动总攻击时,毛利军开始进行奇袭,无法估计毛利军上岸的陶晴贤大军陷入混乱状态,陶晴贤尝试逃离严岛,但是海路已经被毛利军封锁,在找不到船只下在混战中自尽身亡。而战事也维持数天,直到10月4日家臣弘中隆兼在龙窟抗战失败身亡,战事到此结束。10月5日毛利军离开严岛,返回樱尾城凯旋回归。

  历史影响

  失去了陶晴贤大内氏实力被大幅削弱,1557年毛利元就于防长经略中派兵包围且山城,大内氏大名大内义长(大友义镇的同父异母弟,本名大友晴英)自尽身亡。而毛利氏后来曾与义长的实父大友氏交锋,不分胜负。

  桶狭间之战

  桶狭间之战(日语:桶狭間の戦い)是一场发生于1560年(日本永禄三年)战国时代日本的战役。起因为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亲率二万五千大军(号称四万)意图“上洛”(进军京都),却在进入尾张国境内(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一带)之际,遭仅三千余兵力的织田信长奇袭阵亡。近年来则渐渐推翻今川义元的“上洛说”(路程太长,考量到士兵体力跟粮食供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是所谓的“尾张侵攻”救援刚降伏被包围的鸣海城。

  该战役可说是日本史由战国时代转入安土桃山时代的关键,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氏则由弱转强,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收拾自15世纪后半叶应仁之乱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进而奠定了建立中央政权的权力基础。

  此战为最少三千余织田军奇袭刚遭遇豪雨或冰雹袭击的今川五千人本队(伤亡3,907(根据《改正三河后风土记》),被后世渲染成以少胜多(二千对四万)的战役,事实上远在与美浓交界的蜂须贺正胜都参与了这次战役,而不信神的织田信长在热河神宫驻足即是等待后援跟上。 战役背景

  今川氏与织田家的矛盾由来已久,尾张守护代、有“尾张之虎”之称的织田信秀,与兼任骏河、远江两国(今静冈县大部)守护的今川家,为争夺三河、尾张两国(相当于今爱知县)境内的利益,经历了多次冲突。在两次小豆坂之战后,有“东海道第一弓”之称的今川义元亲率大军攻入位处今川家领地和尾张之间的三河国,不但迫使织田军撤出三河国境,还一举攻占了尾张国南部的鸣海、大高(均位于今名古屋市绿区)、沓挂(丰明市沓挂町)诸城。

  1552年(天文廿一年),织田信秀猝死,由长子信长继任家督;由于部分家臣对信长继位有所不满,织田家内部出现裂痕。那年秋天,今川义元唆使鸣海城的山口教继父子反叛织田信长,并引今川军进入鸣海城,令知多郡归属今川氏领下。山口教继在爱知郡内筑笠寺砦,由今川方冈部元信、葛山长嘉、浅井小四郎、饭尾丰前守、三浦义就负责守备。山口教继将鸣海城交给儿子守备,自己驻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乡砦。不久,今川氏大将太原雪斋率兵攻入安祥城,俘虏了信长的异母兄信广,用来交换已故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嫡男、先前遭织田家狭持的“竹千代”(即后来的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

  今川义元于1554年(天文廿三年)和甲斐国(今山梨县)守护武田晴信,以及相模国(约当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城主北条氏康组成“甲骏相三国同盟”,断绝了领国北面和东面的后顾之忧,开始积极筹划向西进军。1557年,今川义元让出国主地位给嫡子今川氏真,不过仍在幕后掌控实权。1560年(永禄三年)五月,今川义元见织田家中政情混乱,信长岳父美浓国(今岐阜县南部)斋藤道三又在与嫡长子义龙的内斗中被杀,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认为时机成熟,便以“上洛”之名动员了二万五千兵力出兵,大举入侵尾张,对外则号称四万人之众。

  在此以前,织田信长于1559年(永禄二年)统一了尾张国。织田信长为了对抗今川军,便在离鸣海城20町的丹下(守备为水野忠光、山口海老丞、柘植玄蕃头、真木与十郎、宗十郎、伴十左卫门尉)、丹下以东的善照寺(守备为佐久间信盛与其弟左京助)、南中岛的小村(守备为梶川高秀)、黑末川对岸的丸根山(守备为佐久间盛重)及鹫津山(守备为织田秀敏与饭尾定宗父子)筑砦,又陆续在大高城附近筑起丸根砦、鹫津砦,再将鸣海城和沓挂城之间的联系切断,进一步孤立今川军前线诸城通路及粮道。 战役过程

  今川家的领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在七十万石上下,今川义元做了全动员,因此今川家集结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当时尾张国石高五十七万(庆长检地),可动员的全部兵力据推估在14,000上下,甚至也有更高的推测值,约有17,000上下。

  1560年(永禄3年)5月12日,今川义元先在骏河召开誓师仪式,然后兵分两路沿东海道向三河、尾张进发,先锋到沓挂川。13日,今川义元本队到沓挂川,先锋到达池田。14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引马城,先锋到达赤坂。15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吉田,先锋到达御油。16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冈崎城,先锋到达池鲤鲋(后来的知立);义元留下5,000兵力驻守冈崎城,其余部队攻入守军不足400的沓挂城。

  17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池鲤鲋,后进入沓挂城,先锋越过境川,进入尾张境内。18日,今川大军对尾张境内的鸣海城与大高城发起攻击;织田方守军都不足千人,不到日落前这两个城就被攻陷。同时,今川方松平元康率军运粮入大高城。义元于沓挂城进行夜间军事会议,指派大将朝比奈泰朝进攻鹫津城,命令松平元康攻下丸根城,两军之间则有鹈殿长照率领三千人作为战略预备队接应;当前述骏河、三河各部与织田军展开作战后,义元迳率本阵5,000兵力往清洲城方向进发,同时在冈崎、池鲤鲋、今冈各地留下数千人守备,并于沓挂留下1500人。

  织田秀敏派人将今川方的行动及时报告了信长,织田信长与家老、臣下进行军事会议,众将大多主张坚守清洲城寨。据可信史料《信长公记》记载,信长当时只与重臣闲聊家常,最后只以:“夜深了,请各自退下。”一语结论。斥候传信告今川义元,谓信长在清州城内带着三个少年饮酒、跳舞,今川义元于是判定信长是束手无策而自暴自弃了。19日清晨,织田信长命侍童击手鼓,自舞一曲能乐谣曲“幸若舞”中的‘敦盛’,歌词中译如下:

  我思此世,居所不久长。叶上白露,妖胜水中月。金谷咏花,无常风诱花。南楼弄月,有为云遮月。

  人间五十年,与化天比之,

  直如梦与幻。一度受此生,此生本应灭。

  据《信长公记》记载,几回舞毕,信长抛下乐器,穿上甲冑,吞下一碗泡饭,一跃上座骑“连钱苇毛”前往战场。

  松平元康和朝比奈泰朝开始对织田氏的丸根砦及鹫津砦亦于发动猛攻。松平元康带兵一千,进攻鸣海城南边、大高城东南方的丸根砦,守将佐久间盛重率仅有的四百人部队出砦迎战。而朝比奈泰朝则率二千人攻打丸根砦西北、由织田秀敏所扼守的鹫津砦。开战至下午4时左右,丸根砦守将佐久间大学阵亡,佐佐隼人与千秋四郎以寡军迎敌反被全数歼灭,战况对织田相当不利。到了下午今川军的先头部队已攻陷丸根砦及鹫津砦,也顺利肃清大高城周边的织田军残部,午鹫津、丸根两砦业已被攻陷。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今川义元,于是离开沓挂城,进入大高城。

  20日下午,义元乘坐着华丽贵重的轿子率领大军行进到桶狭间休息。现代没有“桶狭间山”这座山名,后人推测应该是沓挂城与大高城之间的中央点,该处有座标高六十四米的丘陵,离织田军中岛砦仅有三公里。

  接下来不断的有飞马快报传来前线战报:朝比奈泰朝攻克鹫津;松平元康派来的信使还带着一个木匣,里面是佐久间大学的首级。一路上乡里络绎不绝的“礼者”(今川军行军路途上所经过的各村、庄、砦、城、县的公关代表)已献上劳军拜谒进奉。这一切使得义元认为此刻织田信长应该不敢出兵,没有继续行军的必要。

  信长单骑和少数随从终于到达热田神宫前,指挥织田军击退今川军的攻势之后,再将部队集合到善照寺前举行誓师仪式。由于信长希望能够达到突袭的目的,因此尽量选择荒凉的小径行军以避免被今川军的探子得知进攻,也因为如此使得到达目标的时间变的更长,等到摸近今川军的营地时,已经是21日凌晨一时左右了。 织田军的奇袭

  1560年5月12日,织田信长亲自率队奇袭了今川军本队;今川义元战死、今川军因而败退。关于信长直捣今川军旗本的具体过程,有以下两种主要说法:

  迂回奇袭说(史料“甫庵信长记”、“武功夜话”):信长在善照寺砦时,接收到梁田政纲的情报,指今川义元正要从沓挂前往大高城。于是信长决定在雨中迂回地从太子根山向桶狭间奇袭,最后斩获义元首级。不过近代考据义元并非驻扎于山谷间。此说法已经逐渐没落。

  正面袭击说(史料“信长公记”):此说法认为信长其实是正面朝向桶狭间山的今川军进军。信长认为敌军运粮进大高城,又与我方两处堡垒苦战,应已疲惫不堪,当织田军前进至山脚时,桶狭间一带突然变天,降下骤雨冰雹,信长军伺机前进至今川军附近,等天气放晴之后趁今川军不意之际突然出现,开始展开突击。 今川义元之死

  今川义元的死亡经过有两种记述:《信长公记》中记载:信长的侍骑护卫队(马回)中之一员——服部一忠对上今川义元,用长矛刺向义元,但遭义元反击,被砍伤膝盖因而右膝负伤。两军主将护卫队趁乱格斗之际,织田信长贴身护卫队新人毛利新助也加入混战,今川义元为毛利新助所斩杀。大将突然陨命,今川军阵脚大乱,织田军士气大振,此役以大胜告终。

  《改正三河后风土记》则记载毛利新助得以斩杀今川义元纯属偶然,混战中今川义元还咬断了毛利新助的左手手指。此时日本仍然实行类似中国战国时代秦国的首级制;换言之想要升官希望领赏立下威名的官兵必须用敌人的脑袋来交换。信长在突击前下达取消首级制,被认为是一开始就瞄准了敌方大将今川义元之首级。

  拂晓的时候信长在桶狭间接受毛利新助呈贡的今川义元首级后,便率军回到了清州城。等到今川义元的脑袋被展示在清州城之后,义元的叔父蒲原宫内少辅氏政,外甥久能半忠,妹婿浅井小四郎政敏等三人亦遭处决。山口左马介义、庵元美作守元政、吉田武藏守氏好、葛山播磨守长嘉、江勼民部少辅亲氏、伊官权守、冈部甲斐守长定、滕枝伊贺守氏秋、朝北奈主计介秀诠等人也因为这场战役而殒命。

  占领鸣海城的冈部元信本死守不弃,但势已至此,遂修书通告信长,以自己撤出鸣海城为条件,交涉请求交换将义元的首级赐回带到骏河国安葬。信长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义元冢,执行千僧诵经法会,隆重祭祀。5月23日,今川军撤回骏府;松平元康则趁机占据其本家居城冈崎城,摆脱今川家的支配。

  历史影响  

      此役之后,今川氏迅速衰亡;而少年期被人蔑称“尾张的大傻瓜(日语:尾張の大うつけ)”的织田信长则一战成名,从此展开对美浓等邻国的侵攻,进而称霸近畿地方,在中日本、西日本很大范围内终结了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局面。织田信长的霸业,成为了后来丰臣秀吉在名义上统一日本的权力基础。此外,松平元康(后来改名为德川家康)脱离了今川氏的支配独立,进而与信长缔结左右了日本历史走向的“清洲同盟”,最终得以跻身安土桃山时代日本中央政权的核心。

(责任编辑:小十郎)